“来来来,喝茶。”刚进龙夸英家院子,她便热情招呼记者品尝自家前段时间刚采的春茶。
“味道可以吧?”待记者一口喝完,皮肤微黑的她颇为自信地问。
此时天气闷热,静静坐着汗都淌个不停,刚从院子外进来的记者口渴,加上平日对茶没多少研究,一口喝下去,竟没喝出啥特别滋味。为了不让龙夸英“难过”,只能说“确实不错”。好在又喝了数杯,确实感觉到较浑厚的茶香。
龙夸英展示采摘的鲜叶。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
普洱市江城县紧挨老挝、越南,是云南唯一“一城连三国”的边境县,也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,龙夸英的家就在这里。这些年,当地立足优势,把茶产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、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,使茶产业成为富民兴县的一大“瑰宝”。
门楼屋舍 茶香四溢
出江城县城沿盘山公路朝西北方向行驶约半个多小时,便到了江城县国庆乡和平村老易寨小组,龙夸英家就在这个寨子里。
这是个被大山环绕的彝族村寨,有58户259人。和普洱市的很多村寨一样,这里山高云雾多,适合种茶,有茶叶面积1800多亩,百年以上的古茶树400亩,80年到100年之间的茶树800亩。去年寨子产干茶19吨多,产值超过700万元,是村民们奔好日子的支柱产业。
龙夸英正在采摘春尾茶。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
38岁的龙夸英家有15亩茶园,全是古茶树,去年自家茶园收入11万余元,虽说不少,可在寨子只能算中等。她记得,多年前,茶叶价格没上涨前,茶叶不好卖,一年到头挣的钱只够糊口。喝茶也没那么讲究,把干茶放到碗里,夹一块火炭,吹一吹放到碗里,炒十多秒,把火炭夹出来,然后把茶放到烧开的水壶里,煮七八分钟,就可以喝了。
这种喝茶的习俗,后来在岁月变迁中慢慢融入这块土地的人文历史中。“老人们现在仍这么喝茶。”龙夸英说。
喝茶方式要传承,茶产业发展方式则要革新。这些年,江城围绕普洱市打造“世界茶源、中国茶城、普洱茶都”战略,制定“稳步、改造、提质、增效、科学、和谐”的茶产业发展思路,不断做强做大茶产业。
“在党委政府的政策引导下,寨子里的人慢慢靠茶摆脱了穷日子。”龙夸英说。确实,走进寨子,街头巷尾、门楼屋舍,茶香四溢。
放眼江城县,这些年,当地先后开发出了“牛洛河牌”“明子山牌”等茶叶品牌,每年有70%以上的茶销往省外,出口量也逐年增长。
老易寨茶园。人民网 虎遵会摄
寨子259人 40多人有茶艺师证
前两年,看好多人线上卖茶收益不错,龙夸英也跟着做,既卖自家茶叶,也卖别家的。去年她线上销售古树茶500多公斤,销售额超过40万元。
别的农户“眼红”想学。龙夸英“手把手”教,乡政府亦联合县人社局组织茶叶综合技术培训和电商直播培训。目前,寨子里有40多人取得了茶艺师证,另有多人掌握了基础的直播带货技巧。
茶叶销量大,品质、规模得跟上,可老易寨小组的茶园此前是各家归各家,总体小而散,抗风险能力弱。要想发展,就得抱团。
今年年初,寨子成立产业发展合作社,每家每户自愿入社,通过统一管理、统一加工、统一销售,打造品质稳定的老易寨茶叶品牌。
大伙很积极,“春茶没采摘时,党员带头上山捡白色垃圾。制茶高峰时,每天五六十号人到初制所加工鲜叶,其他人做后勤的做后勤,包装的包装,不拿一分补贴。”前年被选为老易寨小组小组长的龙夸英说。
今年天旱,老易寨小组春茶产量下降,但有了合作社的统一加工包装,茶叶品质提升不少,春茶销售额和去年基本持平。
航拍云南江城万亩茶园。人民网 虎遵会摄
涉茶农户6万余人 占全县人口六成左右
种植端,老易寨小组寨子加强茶园管理,严格把控肥料和农药的使用,1800多亩茶园中有1500亩通过了有机认证。“我们要在提高茶叶标准上继续做文章,注重茶叶采摘质量,做大做强茶产业。”龙夸英说。
一茶一世界,扎根于深山的绿叶,支撑起了边境小城江城县的一个农业支柱产业。近年来,当地通过有机肥代替化肥、绿肥覆盖种植等技术应用,推进县域茶产业绿色化、有机化发展,提升茶叶品质,提高茶叶附加值。
截至目前,当地有茶叶面积20.12万亩,2.8万亩通过有机认证;涉茶农户6万余人,占全县人口的六成左右;有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49个,茶叶加工企业130余家;2022年干茶产量16389吨,总产值25.2亿元……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。
“我们将围绕云南省做强做大‘云茶’产业的决策,抢抓机遇,进一步做大茶产业、弘扬茶文化、打响茶品牌,让江城的茶走出市、走出省、走向全国、走向世界……”采访末了,江城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陶汝燕说。
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